藍綠藻在戶外水庫中的大量繁殖會對水質和水生生態系統造成嚴重影響。它們會消耗水中的溶解氧、阻擋陽光投射、產生毒素,甚至惡化水質,破壞生態平衡。因此,采取有效的物理解決辦法來控制藍綠藻的過量繁殖顯得尤為重要。以下是一些常見的物理解決方法: 1、打撈除藻 打撈除藻是采用人工和機械手段直接將藻類從水體中打撈上岸的方法。這種方法簡單、有效、無二次污染,適用于藻濃度較高的中小型水體。具體操作包括: 使用網具、吸污機等工具進行人工打撈或機械清除。這種方法能夠迅速減少水面上的藻類數量,緩解因藻類過多而導致的水質問題。 在有風的晴天上午,全塘干灑面粉,不計水深,用量為5斤/畝,連續2-3天,然后將面粉和藍藻的結塊后形成的團狀物用撈網人工撈除。 如果養殖面積不大,藍藻爆發得不是特別劇烈的話,還可以用一根竹竿或者塑料管將藍藻圍到一個小角落,在晴天下午在下風處用撈網人工撈除。 2、藻水分離 藻水分離是指采用單一或者組合的物理技術手段將藻水分離,從而將藻類集中處理的方法。具體技術包括: 過濾:普通過濾、微濾和超濾。優點是無二次污染,不足是需經常清理或更換濾網。 曝氣增氧:對下層水體充氧以提高其溶解氧濃度,同時破壞藻類的生存環境,影響藻類的懸浮狀態,使之向下層遷移,從而抑制其生長。 組合式藻水分離:如“混凝沉淀 + 過濾”“混凝沉淀 + 氣浮”以及“氣浮 + 過濾”等。這些方法除藻效率高、實用性強,除藻的同時能夠攜帶出大量的氮磷,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3、引水換水抑藻 引水換水抑藻是一種工程抑藻手段,通過改變原水水體的水量、流速等水動力條件來控制水華的形成。具體方法包括: 稀釋沖刷:通過引入大量新鮮水,稀釋水體中的藍綠藻濃度,同時帶走部分藻類。 引水調度:利用水利工程調度,增加水體的流動性,破壞藍綠藻的生長環境。這種方法適用于連通型的湖泊和河流水體,但在實際應用中受來水條件、防洪、發電等多種因素的限制。 4、整流幕抑藻 整流幕技術利用水動力學原理改變水體中的能量交換、水團混合及水體分層等過程,從而改變光照、水溫、營養鹽等藻類生境要素來抑制水華的發生。這種方法對于狹長型河流,特別是對于水深大、流速慢的河道和水庫都有很好的應用效果,但相關的研究還處在初級階段,并且在我國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工程應用,另外這種方法還會受航運的制約。 5、生態調度控藻 潮汐式生態調度控藻技術是利用水體分層異重流的特點,在短時間內通過水位的升降來增加干支流之間水體交換,打破水體分層狀態的同時支流泥沙含量對藻類生長產生抑制作用。這種方法適用于具有分層異重流的且方便調度的湖庫水體,具有影響范圍廣,效果好,見效快,成本低等優點,但工程量較大,并會受到實際工程運行的影響。 6、遮光抑藻 遮光抑藻主要是將浮板、遮陽網等遮光材料覆蓋在湖庫表面,通過限制光照條件來抑制藻類生長和增殖。這種方法適合在面積較大、受風力影響較小的湖庫水中應用。然而,大面積鋪設遮光材料實施困難且費用昂貴,還可能會給水體中其他生物的生長帶來負面影響。
本文連接:http://www.expo-promo.cn/newss-355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