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綠素是浮游植物(如藻類)光合作用的核心色素,其濃度常被用作衡量水體富營養化程度的關鍵指標。當水中葉綠素含量超標時(通常淡水湖泊葉綠素a濃度超過10 μg/L即被視為異常),往往意味著藻類爆發性增殖,可能引發一系列生態災難和公共健康風險。目前,監測含量的儀器主要以在線葉綠素自動測定儀為主,功能強大,應用廣泛。 一、引發生態系統崩潰 水體缺氧與生物多樣性喪失 藻類過度繁殖形成水華覆蓋水面,阻擋陽光透射,導致沉水植物死亡。夜間藻類呼吸作用及死亡后分解過程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DO),使魚類、底棲生物窒息死亡。例如,2020年云南滇池藍藻水華期間,局部水域溶解氧降至2 mg/L以下,引發魚類大規模死亡。 食物鏈毒性傳遞 藍藻(如微囊藻)釋放的藻毒素(微囊藻毒素-LR)可在貝類、魚類體內富集,通過食物鏈威脅高等生物。美國五大湖區的研究表明,藻毒素濃度超過1 μg/L時,水鳥幼鳥死亡率增加40%。 碳氮循環失衡 藻類爆發加速有機質沉積,底層厭氧菌分解產生甲烷、硫化氫等溫室氣體和惡臭物質。同時,氮磷釋放形成“內源污染”,加劇富營養化進程。 二、威脅人類健康 飲用水危機 常規水處理工藝難以完全去除藻毒素。2014年俄亥俄州托萊多市因伊利湖藍藻毒素污染,50萬居民被禁止飲用自來水長達3天。長期攝入低劑量藻毒素可導致肝損傷(促進肝癌)和神經毒性。 接觸性危害 游泳或接觸含藻毒素水體可能引發皮膚過敏、結膜炎和呼吸道刺激。澳大利亞一項調查顯示,藻華高發區居民哮喘發病率較其他區域高23%。 食品安全風險 灌溉用水中的藻毒素可被農作物吸收。中國太湖流域研究發現,葉綠素超標水域周邊水稻中微囊藻毒素含量高達0.8 μg/kg,超過歐盟食品限量標準。 三、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 直接經濟損失 水產養殖業:2021年福建漳州赤潮導致鮑魚養殖損失超3億元。 旅游業:杭州西湖夏季藻華頻發期,游船收入下降30%。 水處理成本:藻類堵塞濾池使水廠混凝劑用量增加50%,膜過濾系統維護成本提高3倍。 社會治理壓力 藻華爆發常引發公眾對政府治理能力的質疑。2018年墨西哥坎昆海岸馬尾藻大規模入侵,旅游業抗議活動持續數周,迫使政府投入2.4億美元進行清理。 葉綠素超標不僅是大自然亮起的“紅燈”,更是對人類發展模式的警示。單一技術無法根治問題,需融合環境科學、政策調控與公眾參與。
本文連接:http://www.expo-promo.cn/newss-3655.html
|